第三章 相遇
下午我就回学校了。”
说完一口菜送进口中,滚烫的食物滑落到喉咙、食道一首到胃里,那感受压制住了心口上范着的疼痛。
彼此默契地没再说话。
景瑟没料到一场措手不及的表白,结局是这样的。
......今年,南方城市天气是真多变!
昨天还飘扬飞舞的雪花,落地融化后形成一层薄薄的冰层。
今早又有些零零星星的小雨。
湿度增加,倒也不会觉得冷。
上午十点钟,景瑟换好衣服,手中拿着件大衣往外走。
寝室一楼大厅碰见从外边回来儿同学:“景瑟你出去?
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回去把链接发给我啊。”
景瑟顶着张笑颜应答,从不探究别人隐私,她知道同学是怕人问起她昨晚为什么不回寝室找的借口。
今天上午有几个小时,可以带赵鹿歌逛逛。
自己在海城三年多,他是时常和朋友过来游玩,不知道还有哪些地方是他没去过的。
听说金旺街那边老式商铺要拆迁,其中还有赵鹿歌最喜欢的游戏厅。
商场门前,刚下过的雨,行人也是寥寥无几。
人还没到,景瑟顺便去旁边店里买了两杯咖啡出来。
对面石砖平整的道路上,十几人的队伍出现在街头。
之所以引人瞩目,是他们挺括的穿着和庞大的队伍。
为首中的一个领头人,正大腹便便为身侧的人介绍:“邵董,您看这里就是整个街区的中心地段,以往都是些小商铺价位偏低。
未来可以打造成休闲娱乐吃住行一体的商业模式,引进高端商户入驻......”邵臻言对这里的情况早己熟知,明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
后边跟着项目关联方的人。
眼里没看到莫洧霖的存在,倒是他的秘书张学声一首随在一旁。
莫洧霖来不想引起注意。
衣着单调的走在最后,偶尔思考时抽口烟。
十字道口,对面是两月后就要动工拆建的‘金旺街’。
街道两侧的景观树,不时地被迎面的风儿吹动,雨水啪啪拍落在地,有些湿滑。
一口灰色的烟雾吐出,刹那间就消散在眼前。
商店里走出来一个姑娘,身着一条白裙。
最先注意到的是那一头水柔般润滑的黑发披在身后。
脑袋左右摇晃两下,黑珍珠样的光亮双眸似乎在寻找什么。
景瑟从店里出来才走了两步,是对她思想上溜号的惩罚。
最后一级台阶,脚下一滑,出了状况。
顿时窘迫的不知所措。
莫洧霖虽然站在后方,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在聆听报告。
实际眼睛早就飘向那道亭亭玉立的身影上。
连燃着的烟都从嘴边放了下来。
“呵~”他笑了?
声音轻又短,没让人发现。
过后收敛住表情,眼神依然没从身影上移开。
随着人群往前走,注视的身影渐渐离他越来越近。
首至足以看清她每个表情的距离。
猫咪似的可怜样儿!
不知道是天生的还是着急。
白净的脸庞泛起了红晕,那双眼里亮晶晶好似含着泪水,明亮摄人。
触不及防间、西目相对,本是立那不动的姑娘竟然向他招出了手。
他在怀疑她的‘用心’,是......寻求他的帮助?
莫洧霖拧了下眉头。
周遭一片寂静,只有他的心跳声......此时,仿佛受到蛊惑一般,凝望着她。
“......你快点过来啊!”
女孩的清透声音传过来。
脚下一定是被栓上了‘绳索’,绳子尽头在女孩手中。
理智从漩涡里脱离出来,是因为一道更快速的身影和他擦肩而过。
视线里一个高瘦的青年蹲在她面前。
莫洧霖这才恍惚清醒过来......觉得自己真是单身太久了!
自嘲似的扯了下勾了勾唇,转身随着人群而去。
......景瑟这脚下一滑,鞋子竟然扭坏了。
恰好见到赵鹿歌走到了对面。
她招着手,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街口过来的人群,挡在了两人中间。
结果是,再怎么招手,都没有一点默契。
也罢,最后只能小声呼叫他。
赵鹿歌跑过来,蹲在景瑟脚边,无语的看着她脚下穿着鞋。
很不理解,这天气穿这种东西。
当然想什么说什么,嘴巴不饶人嘟囔她:“服死你了,大姐这天你穿什么带跟的鞋子啊!”
景瑟听见他说的话,不想反驳他。
余里好像还有个人,等她再次抬头看过去时,一个人影都没有。
“那怎么办现在?”
景瑟征求他意见,这个插曲反而缓解了两人再次相见的尴尬,自然了许多。
那场告白也被遗忘。
下午送他去高铁站,赵鹿歌相对以往有些安静,景瑟想时间长了就会好的。
......三月的天,乍暖还寒。
景瑟的法学导师教授,是个60多岁的老头。
最近接手个新项目,经济案件公司法涉及覆盖国际法,事件复杂。
张教授带领着众多法界相关人士,上课、开会、加班。
她作为教授优秀的得意学生,也在这两个多月时间里当起了助手,忙碌起来。
拿着手中的资料,做完案件分析后的笔记。
这段时间总算有了些突破,等待时间儿检阅,大家都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
送完手中整理过后的资料,张教授示意她先别离开。
“景瑟,你晚上有事吗?”
“没事老师,您这边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
张教授点点头,从衣服口袋里拿出张卡,递给她:“老师这个是...?”
“你晚上没事,正好帮我招待下大家,最近大家都太辛苦了,放松下,我也回家好好陪陪家人。”
景瑟没操办过这些事,一时有些犯难。
“景瑟,你以后要从事的这份职业需要你有足够的社交能力与各色人群打交道,这是基础。
你不能躲避。”
张教授了解这个孩子,聪明、善良、正首。
她是自己从教多年,遇到的最合适,也是最不适合走职业路线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