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密会旧友探虚实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暮色西合,华灯初上,赵构换了身常服,带着小福子,悄然从皇宫后门出宫,混入热闹市井。

街头灯火辉煌,酒肆茶楼宾客满座,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

赵构穿行其间,心中五味杂陈,眼前繁华难掩背后民生疾苦、国力衰微。

七拐八绕后,来到一处幽静小院。

叩响门环,片刻,门 “吱呀” 打开,露出一张惊喜交加的脸,正是赵构昔日同窗挚友赵轩。

“官家…… 哦不,德基兄,快请进!”

赵轩忙侧身让两人进屋,又警惕地探看西周,确认无人跟踪才合上门。

屋内陈设简单,却收拾得整洁干净。

赵轩引赵构入座,奉上热茶:“德基兄,许久不见,听闻你登基后政务繁忙,怎有空来找我?”

言语间满是关切。

赵构端茶轻抿一口,放下茶杯,长舒一口气:“轩弟,我如今是焦头烂额。

朝堂上尽是些阿谀奉承、畏敌如虎之辈,改革举步维艰。

今日来,就是想从你这儿探探民间实情,你向来消息灵通。”

说着,目光殷切望向赵轩。

赵轩皱了皱眉,神情凝重:“德基兄,不瞒你说,如今百姓日子苦不堪言。

赋税连年增加,各地还时有天灾,粮食歉收,饿殍遍野;军队更是乱象丛生,兵痞横行,克扣军饷是常事,新兵招募也困难重重,百姓都不愿自家子弟去送死。”

说着,他一拳砸在桌上,满脸愤懑。

赵构面色阴沉,双手握拳,关节泛白:“竟到如此地步!

我在宫中虽有所耳闻,却不知这般严重。

那民间对朝廷抗金一事,作何想法?”

“百姓自然盼着朝廷出兵,赶走金兵。”

赵轩站起身,踱步屋内,“可前些年朝廷一味求和,失了民心士气,大伙都半信半疑,怕又是雷声大雨点小,空欢喜一场。

再者,江湖上不少豪杰、义军有心报国,却因朝廷招安条件苛刻、安置不当,心存顾虑,不愿归附。”

赵构眉头紧锁,沉思不语。

半晌,抬起头:“轩弟,你可知哪些江湖势力、义军颇具实力,真心抗金?”

赵轩略一思索,道:“听闻太行山一带有支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屡挫金兵锐气;还有洞庭湖杨幺义军,水上功夫了得,掌控大片水域,若能招安收归麾下,必是抗金奇兵。

只是这两支队伍,因过往朝廷失信,抵触情绪不小。”

赵构微微颔首,目光坚定:“我定会想法子打消他们顾虑,收为己用。

还有一事,朝廷推行新政,商界反应如何?

毕竟强军富国,离不开钱粮支撑。”

赵轩苦笑:“商界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些眼光长远、家底雄厚的商贾,看好朝廷改革,愿出资相助;可多数中小商人,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哪有余力?

况且,有些富商与朝中权贵勾结,垄断行业,打压同行,***新政,从中作梗。”

赵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这些权贵、奸商,若不整治,大宋永无出头之日!

轩弟,往后你多帮我留意民间动向、各方消息,若有异常,即刻告知。”

赵轩抱拳:“德基兄放心,你一心为国为民,我定全力相助。”

二人又聊许久,谈及儿时趣事、往昔抱负,赵构感慨万千。

临走时,赵轩送至门口,压低声音叮嘱:“德基兄,如今局势复杂,你孤身出宫危险重重,往后可要小心。”

赵构拍了拍他肩膀:“我自有分寸,你也保重。”

说罢,带着小福子融入夜色,返回皇宫。

回宫途中,赵构心情沉重,民间疾苦远超想象,改革阻碍重重,可越是艰难,他决心越坚。

月色如水,洒在青石板路上,赵构脚步匆匆,脑海中不断思索应对之策:如何整顿吏治、安抚百姓,怎样招安义军、获取商界支持…… 待踏入宫门,他己心中有数,眼中寒光闪烁,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即将在这深宫内、朝堂上掀起惊涛骇浪。

回到御书房,赵构铺开宣纸,提笔疾书,写下一道道政令、计划,首至窗外天色破晓,第一缕曙光透进窗棂,他才搁笔,揉了揉酸涩双眼,唤来小福子:“去,传宰相范宗尹进宫,朕有要事商议。”

小福子领命而去,赵构靠在椅背上,稍作休憩,准备迎接朝堂新风暴。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