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医馆初立》
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过了一个个或繁华或古朴的城镇,见识到了与村子里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起初,孔十三就像一只刚出笼的小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不己。
熙熙攘攘的街市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色彩鲜艳的绸缎、精致的手工艺品,还有各种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小吃。
街边的茶楼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和悠扬的丝竹声,戏台上的角儿们正唱着婉转的戏曲,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孔十三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常常走着走着就被某个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住,停下脚步细细打量。
老者看着孔十三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模样,只是微微含笑,并不催促他,偶尔还会主动给他讲讲这些东西背后的故事和来历。
不过,老者心里清楚,此行可不仅仅是让孔十三出来见见世面,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他真正安身立命的本领。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旅途奔波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清平镇的地方。
这个镇子虽说比不上那些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十分热闹,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老者带着孔十三在镇上找了一家客栈住下,稍作休整后,便开始了对孔十三的教导。
原来,老者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者,他一生云游西方,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寻找有缘人传承自己的医术。
在他看来,孔十三就是那个可塑之才,有着一颗善良且渴望求知的心,定能在医术上有所建树。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透,老者就会叫醒孔十三,带着他来到镇子外的山林中。
山林里空气清新,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是天然的学堂。
老者先是教孔十三辨认各种草药,从常见的车前草、蒲公英,到较为珍稀的灵芝、人参,一一详细讲解它们的生长习性、模样特征以及药用功效。
“孔十三啊,你看这株车前草,别看它普普通通,可用处大着呢。
它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功效,要是有人得了小便不利、淋浊带下之类的病症,用它入药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老者一边指着路边的车前草,一边耐心地对孔十三说道。
孔十三听得十分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株小草,用心地记着老者说的每一句话,还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父,那怎么分辨它和长得相似的野草呢?
它们看起来好像啊。”
老者听了,笑着赞许地点点头,然后蹲下身子,拿起车前草,指着叶片和茎干的细节处,说道:“你仔细看这儿,车前草的叶片是椭圆形的,而且排列得比较规整,茎干上还有细细的绒毛,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区分开来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孔十三跟着老者在山林里穿梭,认识的草药越来越多,他还会把采到的草药带回客栈,仔细整理记录,制作成一本小小的草药图鉴,方便随时翻阅查看。
除了辨认草药,老者开始传授孔十三针灸之术。
在客栈的房间里,老者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向孔十三展示如何准确地找到穴位,如何把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针灸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人体上的穴位就如同星罗棋布的点点繁星,每个穴位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部位和病症。
这施针的时候啊,必须要全神贯注,稍有差池,可能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伤了病人。”
老者一边说着,一边在一个布制的人体穴位模型上示范着针法,动作娴熟而精准,看得孔十三惊叹不己。
孔十三照着老者的样子,拿起银针,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在穴位模型上练习。
一开始,他的手总是抖个不停,不是扎偏了位置,就是进针的角度不对。
但他没有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常常一练就是几个时辰,手指都被磨出了水泡,可他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练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十三在针灸上渐渐有了些手感,能够较为准确地扎中穴位了。
老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又开始教他如何根据病人的病症来配伍穴位,制定针灸治疗的方案。
在掌握了一定的草药知识和针灸技巧后,老者觉得是时候让孔十三接触真正的病人了。
于是,他带着孔十三来到了清平镇的一处贫苦街区。
那里的房屋大多破旧不堪,百姓们衣衫褴褛,生活十分困苦,因为没钱看病买药,很多人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他们走进了一间低矮的屋子,屋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药味和潮湿的气息。
床上躺着一位面色蜡黄的妇人,正不停地咳嗽着,看起来虚弱极了。
妇人的丈夫在一旁焦急地搓着手,满脸无奈和愁苦。
老者上前询问了病情后,转头对孔十三说:“孔十三,你来试试,看看这妇人的病症该如何用药,再想想是否需要配合针灸治疗。”
孔十三心里有些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面对真正的病人,但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走上前去先是仔细地给妇人把脉,然后观察她的气色、舌苔等情况。
经过一番思索后,他想起之前所学的知识,判断妇人应该是染上了风寒,又因长期劳累,身体虚弱,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师父,我觉得可以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几味药配伍,熬成汤药,给她发汗解表,再取风池、风门、肺俞这几个穴位进行针灸,以辅助治疗,您看这样行不行?”
孔十三有些忐忑地看向老者说道。
老者微微点头,说道:“思路大体是对的,不过这妇人身体虚弱,麻黄的用量得适当减少一些,以免发汗太过伤了元气。
去准备吧,动手试试。”
孔十三得到了老者的认可,信心大增,他赶忙按照老者的指导配好药,又拿起银针,在老者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给妇人施针。
施针过程中,他全神贯注,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生怕出一点差错。
针灸完毕后,妇人的丈夫按照孔十三的嘱咐去熬药。
待妇人喝下汤药后,没过多久,她的咳嗽就渐渐减轻了,脸色也稍微好了一些。
妇人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孔十三和老者的手,不停地道谢:“多谢二位神医啊,我媳妇这病拖了好久了,一首没钱治,要不是你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孔十三看着妇人病情有所好转,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医术的神奇和医者的责任重大。
从那以后,孔十三跟着老者在清平镇的贫苦街区义务为百姓治病,名声渐渐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的是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老人,有的是抱着孩子的焦急母亲,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随着病人数量的增多,在客栈里给人看病己经不太方便了。
老者便和孔十三商量着,在镇上租一处房子,正式开一家医馆,也好更系统地为大家治病疗伤。
说干就干,他们在镇子较为热闹的地段找到了一处合适的院子。
院子虽然不大,但收拾一番后倒也显得干净整洁。
孔十三跟着老者一起动手,打扫屋子、摆放桌椅、购置药柜等物件,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地方用来晾晒草药。
经过几天的筹备,医馆终于挂牌开业了。
老者给医馆取名为“回春堂”,寓意着能让病人们重获生机,恢复健康。
开业那天,门口摆上了几盆盛开的鲜花,还放了两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起初,医馆的生意并不太红火,毕竟镇上己经有几家老字号的医馆了,大家对这个新来的“回春堂”还不太了解,不太敢轻易前来就诊。
但孔十三和老者并不气馁,他们依然用心地对待每一位上门的病人,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渐渐地赢得了一些病人的信任和口碑。
有一天,一位富商模样的人被家人搀扶着走进了医馆。
这位富商面色苍白,捂着肚子,眉头紧皱,看起来痛苦不堪。
原来,他不知吃坏了什么东西,腹痛难忍,己经找了好几家医馆看过了,吃了不少药,可病情就是不见好转。
孔十三赶忙扶着富商坐下,老者过来给他仔细地把脉、查看舌苔,又询问了一些饮食起居方面的情况。
经过一番诊断后,老者心中有了底,对孔十三说:“这是饮食积滞,导致肠胃气机不畅,引发的腹痛。
孔十三,你去准备保和丸的方子,再加上几味理气的药,给他先服下看看。”
孔十三应了一声,迅速地跑到药柜前,熟练地抓药、称重、包好,然后交给富商的家人,叮嘱他们如何煎药服用。
富商服下汤药后,没过多久,肚子里就传来一阵咕噜咕噜的响声,随后感觉疼痛减轻了许多,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
富商十分惊喜,对老者和孔十三连连称赞:“真是神医啊!
我这病折腾了我好几天了,没想到在你们这儿一下子就见好了。
从今往后,我可得多给你们介绍些生意。”
从那以后,这位富商逢人便夸赞“回春堂”的医术高明,还介绍了不少自己生意场上的朋友和亲戚前来就诊。
“回春堂”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每天前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
然而,医馆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镇上其他几家医馆眼看着“回春堂”的生意越来越好,心里很是嫉妒,便开始暗中使坏。
有一次,医馆里来了一位自称是药材商人的人,说要给“回春堂”提供一批价格低廉的优质药材。
孔十三和老者起初很高兴,觉得能降低成本,让更多穷苦百姓看得起病了。
可等药材送来后,老者凭借多年的经验,一眼就看出这些药材有问题,有的是年份不够,药效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假药。
孔十三气愤不己,想要去找那药材商人理论,老者拦住了他,说道:“别急,咱们先把证据收集好,这种事可不能轻易放过,不然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病人受害。”
于是,他们仔细地把那些有问题的药材整理出来,做好标记,又暗中打听那药材商人的下落。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那家伙的老巢,并且联合镇上的官府,将这个贩卖假药的团伙一网打尽,还了清平镇药材市场一个清净。
这件事过后,“回春堂”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大家都称赞他们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坚决***假药,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医馆。
随着医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孔十三和老者也越发忙碌了。
但他们依然不忘初衷,对于那些穷苦的病人,常常减免药费,甚至免费治疗。
孔十三还利用闲暇时间,把自己在治病过程中遇到的病例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以便日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术。
在医馆里,孔十三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位名叫林婉儿的姑娘,她本是镇上一位郎中的女儿,对医术也很感兴趣,常常来“回春堂”找孔十三探讨医术,交流治病的经验。
两人一来二去,渐渐成了好朋友,林婉儿还会帮着孔十三一起照顾病人,给医馆帮忙。
还有一位名叫李轩的年轻人,他曾是个流浪儿,因为一次生病被孔十三和老者救治后,便留在了医馆里帮忙打杂。
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为人机灵勤快,在医馆里干得十分卖力,慢慢地也跟着孔十三学了些简单的医术知识,能够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回春堂”在清平镇站稳了脚跟,成为了镇上百姓们信赖的医馆。
孔十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医术日益精湛,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医者,而他的故事,还在这小小的医馆里,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日子一天天过去,医馆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有病人康复后的喜悦,也有病情严重无法救治的悲伤,但孔十三始终坚守着医者的初心,用自己的所学去尽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知道,这就是他的使命,也是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