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八一服装厂听起来大气,其实是一家只有百来人的街办集体小厂,全称是八一街道服装加工厂。
街办集体企业与国营企业不同。
国营企业是计划内生产,不管是原料还是销售都不愁,大多数效益都很好。
而街办集体企业是街道为了安置待业青年开办的,不在国家计划内,不管是原料还是销路,都需要自己解决,效益往往比国营厂差很多。
八一厂的主要业务是给一些大型服装厂做配套,也就是做代工。代工利润低,王锐这个供销科长,虽然有出差补助,但正工资才36块。
而像夏玲所在的棉纺厂,哪怕她就是个普工,工资却高达65元,更别提厂区还配套了很多什么冰棍厂,医院,子弟学校、电影院这些福利设施。
所以,很多人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想去街办企业上班。
王锐家里没什么门路,他没得挑选。但因为头脑灵活,做事有一套,苏振华很欣赏他,进厂没多久就当上了供销员,一年后又干上了供销科长。
虽然八一厂的科长,就是厂里自行任命的内部职务,并没有行政级别,工资也没多几块钱。
但王锐也没辜负苏振华的期盼,如今厂里的代工活,除了苏振华凭人脉拉来的外,其他都是他的功劳。
虽然工资不高,但常年在外跑供销,让王锐开拓了视野,积累了人脉,这也是他上辈子成功的关键。
但其实现阶段,包括王锐自己在内,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因为厂里都是拿固定工资,干好干差一个样。
干得好,上缴给街道的利润就高。亏损了,实在是连工人们的工资都发不出了,街道也会想办法补贴。
哪怕王锐是厂里的大功臣,也就每个月多几块钱奖金。
此时政企没分家,厂里的事情,厂长也不能完全说了算。王锐曾建议过,干代工赚不到钱,还不如自己仿制沿海流行的服装去卖,但苏振华将他的建议汇报上去后,却没有了下文。
毕竟对于街道来说,如今这样干下去,虽然没什么效益,但能平平稳稳解决一百人的就业,而自产自销是要担风险的,万一搞砸了,街道还得背锅擦***。
但王锐知道,在如今这个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着搞厂长承包责任制了。
王锐就想跟苏振华谈谈,能不能在八一厂也搞一搞。
苏振华是老革命,原本是省里的干部,快到了退休年龄,看到大批知青回城后没有工作,发挥余热,主动来到八一厂支起这个当时都快停工了的烂摊子。虽然做企业他并不是很擅长,但他为人开明,而且知人善用,王锐觉得他应该会支持自己。
“找我?”苏振华有些诧异,笑着道:“什么事?”
王锐试探着说道:“厂长,现在农村都分包到户,责任到田了。我们工人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也不能拖社会主义的后腿啊!”
苏振华看了王锐一眼,不置可否的道:“你又有什么想法?”
“我确实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您听一听。”王锐嘿嘿一笑,说道:“我年前不是去了趟江北省吗?在火车上听人说,锡市有很多集体厂在搞厂长承包责任制改革,听说但凡搞了改革的厂,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瞬间提高,有的厂甚至当月就扭亏为盈了,工人们的工资和奖励也翻了翻。”
厂长承包责任制正式推广开,其实还要四年之后。
但现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其实早就看到了吃大锅饭的弊端,只是因为政策不明确的原因,前些年动不动扣帽子,划老右的阴霾还刚刚散去不久,很多人怕担责任,不敢率先改革而已。
现在锡市那边已经开始搞了,上面没有反对,并且还取得成功。
王锐觉得,提前把锡市的经验复制过来,难度应该不是很大。
“还有这事?”苏振华的兴趣瞬间提了起来,立刻问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你知道吗?”
“我问过,大体上就是一包三改。”王锐说道:“一包就是厂长包利润、产量和质量,厂里的事情厂长完全做主;三改就是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制!当然,有奖就有罚,完不成合同任务也得受罚……”
说完,王锐又马上开玩笑道:“厂长,我可不是想让别人夺您的位置啊,只是这个承包责任制真的能成,咱们厂里的经营权就强了,您也不用事事请教上级,您是知道的,这对厂里来说很重要。”
苏振华认真的听了许久,却是板着脸说道:“好你个王锐!我看你就是想夺我的权!”
王锐一惊,苏振华的反应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立刻解释道:“厂长,这可就太冤枉人了,我在您手下干三年了,我是什么样的人您还不知道吗?再说,您这么德高望重,我就算想夺也夺不走啊。”
“瞧你吓得,夺权怎么了?”苏振华哈哈一笑:“伟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老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撑着有什么意思?你脑子活,又有能力,真要搞这个厂长承包责任制,我看你就是最好的人选!”
接着,苏振华拍了拍王锐的肩膀:“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这件事的方案写出来,我托人打听打听锡市那边的情况,如果情况真如你所说,我立马就拿着你的方案去找上面汇报,争取当湖州省第一家吃螃蟹的厂!”
看着苏振华爽朗的笑容,王锐很是感动。
在这个年头,虽然物质是匮乏的,但比起物欲横流的后世,人心却要纯粹得多。
王锐也被苏振华的情绪给感染了,一回到办公室,就开始写起方案来。
他干了一辈子的服装企业,如今又处在这个机遇遍地的黄金时代,把八一厂搞起来,真是轻而易举之事。
他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怎么控制尺度。
毕竟,过犹不及。
苏振华让他竞选厂长,他也不推辞了。
一但把八一厂给搞活了,他的社会地位将会大幅提升,话语权和可以调动的资源也会跟着大幅提升。等政策完全开放了,自己再想做点其他生意,将会如虎添翼!
供销科除了王锐这个科长外,还有一个叫蒋勇的供销员。
王锐写了一两个小时,蒋勇才叼着烟慢悠悠的晃了进来,先给自己泡了杯茶,然后坐在了对面的办公桌,拿起一张报纸翻来覆去的的看了又看,发现王锐还在写,这才不咸不淡的问道:“小王,写什么呢?”
王锐头都没抬,随口应付道:“没什么,厂长交代的一些材料。”
他跟蒋勇的关系不太好,或者说蒋勇看他不顺眼。
蒋勇比王锐早进厂好几年,一直干的都是供销员的岗位。
但在王锐没来之前,八一厂的代工业务几乎全部是苏振华四处找熟人拉来的,蒋勇只是负责跟进落实。
王锐来了之后,四处跑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但蒋勇也有点看他不顺眼了。
王锐当上科长后,蒋勇对他的看法也就更大了,工作态度也跟着差了。
两人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坐着,却基本没什么交流。蒋勇每天不是迟到就是早退,甚至于经常看不到人,一问就是去其他厂里拉关系了。就算来了厂里,也是一张报纸看上大半天。
这种情况,苏振华也是知道的。
但在如今这个年头,集体企业工人都是固定工,不犯大错误的话是无法开除的。
苏振华除了经常敲打一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王锐当上厂长后,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蒋勇这种人的工作态度。
听到是苏振华安排的,蒋勇噢了一声,也没再问了,继续悠哉悠哉的看起报纸来。
相比于供销科的宁静,隔着老远的厂长办公室,整个一上午,王锐都听到厂长办公室不停的传出摇电话,和苏振华如同咆哮般的“喂喂喂,能听到吗?请帮我接江东XX厂……”
很明显,他这是在打长途电话,了解锡市那边的情况。
听着苏振华嘶哑的声音,看了眼安安稳稳看报纸的蒋勇,王锐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