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面具下的微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驶离金融中心的车内,静得只剩下轮胎碾过柏油路面的微弱噪音。

温景然靠在后座,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平板处理公务,或是闭目养神复盘今日得失。

她只是看着窗外,任由那些流光溢彩的建筑和广告牌,在她的视网膜上拖拽出模糊的光带。

她的大脑,那台引以为傲的、由无数逻辑和规则构建的超级计算机,此刻正经历着一场罕见的系统紊乱。

“陆沉舟,你父亲的电话,我听见了。”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说出最后一句话。

这完全不符合她的行为准则——暴露自己获取了对方的私密信息,是一种极不专业的、极具侵略性的行为。

这会打破平衡,制造不确定性,是她最厌恶的“风险”。

可她还是说了。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拆弹专家,在面对一颗从未见过的炸弹时,鬼使神差地没有选择后退,反而伸手剪断了那根颜色最诡异的引线。

车子平稳地滑入公寓的地下车库。

家,一个由纯粹的黑、白、灰三色构成的空间,线条笔首,空旷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里是她的堡垒,也是她的避难所,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在它应该在的位置,秩序井然。

换下高跟鞋,她赤脚踩在冰凉的大理石地面上,这种清晰的、略带刺痛的触感让她混乱的思绪稍稍沉淀。

她没有开主灯,只在吧台留了一盏昏黄的射灯。

她给自己倒了一杯水,不是温水,是加了冰块的冷水。

冰块撞击玻璃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需要这种极致的冷静。

坐进书房那张符合人体工学、却毫无温度可言的办公椅上,她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屏幕亮起,蓝光映在她毫无表情的脸上。

她没有打开任何一份待处理的文件,而是熟练地通过多重验证,进入了启明资本内部的安全数据库。

在搜索框里,她敲下了三个字:陆沉舟。

屏幕上瞬间刷新出关于这个男人的一切***息。

NexusTech创始人兼CEO,28岁,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与金融双学位。

回国三年,以一系列快、准、狠的投资并购,迅速在科技投资领域崛起。

他的投资风格被业界形容为“手术刀式”,精准、冷静,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只看数据和未来潜力。

下面附着他的官方照片。

照片上的他,穿着深色西装,眉眼深邃,眼神是那种标准的、属于成功人士的沉稳,唇角带着一丝礼貌的笑意。

完美,强大,像一个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商业符号。

温景然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一页页翻看着关于NexusTech的财务报表、项目分析、市场评估。

数据是她最熟悉的语言,她能从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看到一家公司的野心、脉络和潜在的危机。

她曾花了一周时间,试图从NexusTech的投资组合里找出破绽,为启明的一个项目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但她失败了。

陆沉舟的布局,像一张精密的棋盘,每一步都互为犄角,逻辑严密,毫无可以攻击的弱点。

可现在,这些曾经让她感到棘手的完美数据,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它们无法解释,他为什么会在无人察觉的瞬间,流露出那种与年龄不符的疲惫。

它们无法解释,他在接听那个电话时,声音里那种仿佛能将一切都冻结的、死寂般的冰冷。

它们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能一眼看穿她所有的防御,说出那句“你只是害怕温柔会变成软肋”。

温景然靠在椅背上,第一次感觉到数据的局限性。

数据可以描绘一个人的商业版图,却无法描绘他内心的废墟。

她端起那杯冰水,喝了一大口。

冰冷的液体顺着食道滑下,却压不住心底那股陌生的、正在升腾的燥热。

那不是风险评估系统里的警报。

那是一种更原始的东西。

好奇。

对一个人的“底层代码”产生了破解欲望的好奇。

她关掉数据库,屏幕暗了下去,倒映出她自己模糊的脸。

眼神锐利,下颌线紧绷,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模样。

可她自己知道,今晚,她的铠甲上,出现了一丝裂痕。

而那道裂痕,是被一杯温水,和一句精准的懂得,悄无声息地凿开的。

露台上,陆沉舟在原地站了很久。

温景然离开的背影,决绝利落,像她这个人一样,从不拖泥带水。

那句“我听见了”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余波至今还在他心里一圈圈地扩散。

他以为自己会感到羞耻,或是被窥破秘密的愤怒。

然而没有。

奇怪的是,他内心深处最先浮现的,竟然是一种奇异的……松弛感。

就像一个常年穿着紧身衣的演员,在演了无数场戏后,终于有人走到他面前,不是夸赞他的演技,而是平静地告诉他:“你的衣服太紧了,穿着一定很难受吧。”

那不是同情,也不是怜悯。

那是一种平视的、不带任何评判的看见。

他那个充满勒索、争吵和失望的家庭,是他人生中最不堪、最想隐藏的烂疮。

他用尽全力,爬到今天的位置,就是想用一身光鲜亮丽的铠甲,将这块烂疮死死地捂住,假装它不存在。

所有人都只看得到他的铠甲,赞叹它的坚硬与华美。

只有温景然,隔着厚重的金属,准确地指出了烂疮的位置,并且告诉他,她看见了。

陆沉舟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那股盘踞在胸口许久的烦闷,似乎随着这口气,消散了些许。

他将那只己经冰凉的玻璃杯放在栏杆上,转身走回宴会厅。

人群己经散去大半,侍者们正在收拾残局。

空气里还残留着酒和食物的混合气息,显得有些狼藉。

他穿过空旷的场地,每一步都比来时沉稳。

回到自己的车上,司机问他:“陆总,回家吗?”

“不,”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去公司。”

深夜的NexusTech依旧灯火通明。

研发部和数据中心是永不停歇的。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径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落地窗外,是另一片角度的城市夜景。

他没有开灯,只是走到窗前,看着那些闪烁的灯火。

同样的风景,心境却截然不同。

几个小时前,他看这片灯海,看到的是数据、节点、和无尽的孤独。

而现在,他看着这些光点,脑海里却反复回响着温景然的话。

“这里只是噪音的种类不一样。

里面是人声,这里是心声。”

他第一次觉得,这些冰冷的灯火背后,或许真的藏着无数颗会跳动的心。

他在黑暗中站了很久,然后走到办公桌前,打开了电脑。

屏幕亮起,映出他深邃的轮廓。

他没有处理任何工作,而是打开了一个音乐软件。

在搜索框里,他输入了一个极为冷门的现代古典作曲家的名字——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

这是刚才在露台上,他们那场简短交锋的间隙里,唯一涉及到的私人爱好。

当他提到自己喜欢用数学逻辑去解构音乐时,温景然下意识地接了一句:“比如帕特的钟鸣式作曲法?”

当时他很惊讶,因为这个爱沙尼亚作曲家在国内极为小众,他的音乐充满了宗教的静谧和数学般的精准结构,冰冷又圣洁,几乎没有“悦耳”的***。

他当时只是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现在,他点开了那首最著名的《镜中镜》(Spiegel im Spiegel)。

简单的钢琴三***,配上小提琴悠长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递进。

没有激烈的情绪,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在极简结构中寻求永恒的平静。

冰冷,克制,理性,却又在最深处透着一股无尽的悲悯。

像她。

也像他。

音乐在空旷的办公室里静静流淌。

陆沉舟看着屏幕,光标在温景然的名字上停留了很久。

他们因为工作,存在于好几个共同的群聊里。

他点开她的头像,那是一张启明资本的官方Logo,没有任何个人色彩。

对话框是空白的。

他想说些什么。

想说“谢谢你的温水”,太客套。

想说“你说的都对”,太暴露。

想说“你也一样”,太暧昧。

任何语言,在今晚那场灵魂的共振面前,都显得多余且笨拙。

最终,他复制了《镜中镜》的分享链接,粘贴到对话框里,然后按下了发送键。

没有附带任何文字。

这是一个没有加密的信号,一个只有他们两人能解开的谜题。

他不知道她是否会回应,甚至不知道她是否会点开。

这是一种他从未尝试过的、不计回报的沟通。

发送完毕,他关掉电脑,起身离开。

走出办公室时,他感觉自己那副名为“陆沉舟”的铠甲,似乎轻了一些。

面具依旧戴着,但底下,己经有了一丝微光,正执拗地,想要透出来。

而另一边,温景然的手机屏幕在黑暗的房间里,亮了一下。

是一条来自陆沉舟的消息。

只有一个链接。

她看着那个名字,和那串安静的字符,手指悬停在屏幕上方,久久没有落下。

>>> 戳我直接看全本<<<<